盛夏高原,群山巍峨。2025年8月4日-8月9日,在被誉为“世纪工程”的高原铁路建设腹地,一支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实践队伍——高原铁路建设博士服务团,正踏着先行者的足迹,深入国家战略工程最前沿,将论文写在壮阔山河间,将爱国情融入钢铁脉络中。
据悉,这是西南交通大学高原铁路建设博士服务团第五次集体奔赴大国工程建设一线,五载深耕间,他们循着铁轨延伸的方向,从宏观布局到微观攻坚,以沉浸式实践穿透高原铁路建设全链条,既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更以“实践出真知”的育人实效,让青年博士在一线淬炼中成长,让实践育人的初心在高原上持续扎根。五年来,实践团队获评“团中央优秀社会实践团队”2次,获得“西南交通大学五四青年集体”及“双城青才校院先锋——矢志艰苦奋斗先锋(团队)”等称号。实践事迹受到CCTV《新闻联播》、新华社、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取得了良好的实效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锚定前沿,问道“世纪工程”核心战场
实践首站,博士团直抵高原铁路拉林段建设的“智慧中枢”——中铁二院拉林铁路改造工程地质勘察指挥部。在这里,国之重器的宏图与攻坚克难的细节震撼交织。通过现场座谈与深度交流,博士们系统把握了高原铁路拉林铁路改造项目的最新进展与整体脉络,更深刻体认到工程所面临的极端复杂地形地质、脆弱生态环境保育、集中技术难题攻关等世界级挑战。一张张精密图纸,一份份科研报告,一条条详实数据,不仅刷新了他们对工程规模与技术难度的认知,更成为校准自身研究方向的“导航仪”。服务团成员、环境工程博士生安官平在调研笔记中写道:“听完项目负责人的介绍,那些书本上的理论瞬间‘活’了起来。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如何服务于国家迫切需求,特别是在重大工程的环境效应模拟与调控方面找到了精准的落脚点。”实践为博士们架起了连通学术殿堂与国家需求的坚实桥梁。


博士服务团与中铁二院技术人员座谈交流
寻根铸魂,红色研学砥砺报国志向
追寻精神力量,方能行稳致远。博士服务团专程前往“两路”精神纪念馆、林芝烈士陵园等地,在一件件历史文物、一段段感人故事中,沉浸式感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丰碑。这份流淌在筑路者血液中的红色基因,跨越时空,与新时代高原铁路建设者们的奋斗身影交相辉映,为青年博士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能。格桑花开映山河,团结奋进新征程。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林芝嘎拉村,村支书边巴与村主任尼玛多吉正自豪地为博士团成员介绍依托交通改善与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五年巨变。整洁的藏式民居、兴旺的乡村旅游、村民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史料翔实的“团结颂”主题教育展馆,生动诠释了“一条路带动一方富,一条线连起万家心”的深刻内涵,让博士们对高原铁路作为民族团结路、幸福路、致富路的战略意义有了更直观、更深情的理解。

博士服务团在“两路”精神纪念馆红色研学

博士服务团瞻仰林芝烈士陵园

博士服务团考察嘎拉村并与村支书边巴合影
知行交融,青春智慧赋能建设实践
带着一线调研的丰厚收获与红色洗礼的澎湃激情,博士服务团在中铁一院川藏建设项目指挥部、色季拉山隧道、尼洋河大桥施工现场与一线技术人员、管理者多次开展了深入交流。围绕高原铁路建设中的具体技术瓶颈、生态保护协同、智能建造应用等核心议题,博士们结合自身专业背景,提出了诸多兼具学术前瞻性与工程落地性的思路建议。从复杂地质超前预报模型的优化,到高原脆弱生态修复技术的探讨,再到智慧工地管理系统的构想,交大青年的创新思维与扎实学识在交流碰撞中闪光。“博士生们的视角新颖,提出的超前预报探讨对我们工程前期勘察很有启发!”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现场指挥工程师由衷赞叹。这场在“国之大者”舞台上的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输出,更是一次心灵的淬炼,让“将小我融入大我,以科技报效祖国”的信念在青年心中扎根、拔节、生长。

博士服务团考察色季拉山隧道施工情况

博士服务团考察尼洋河大桥建设进度

博士服务团与中铁一院工程师座谈交流
值此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当博士服务团的旗帜在雪域高原猎猎飘扬,“交通强国・青年实干”的誓言回响在高原铁路的壮丽画卷中。交大的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国之重器,以智慧破解工程难题,以初心传承红色血脉,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勇攀科技高峰、矢志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他们的实践身影,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上最富活力的青春注脚,为这条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钢铁天路,注入了生生不息的交大智慧与青春力量。
一审一校:文强
二审二校:杨都强 杨冰倩
三审三校:郑波